給情緒一點時間間隙,讓愛有機會重新進來。
2023 過一半,你們覺得如何?
有句話說:「憂患使人勤奮,因而得生;安逸與享樂使人怠惰,因而萎靡致死。」我覺得我正處於這個狀態。過久的安逸生活裡,不再需要煩惱工作進度,先生供養的日子讓我衣食無虞,而人要維持生命的最低限度似乎只需睡眠——於是我睡了大半年。
睡覺消耗的是時間,而我最富足的也是時間。時間在流動,世界在發光,有人奮起掙扎,有人乘風破浪,而我卻如浮萍般隨波逐流。有人建議我去培養興趣、彈鋼琴、畫畫、烹飪、串珠、出門接觸人群——但那些提議都沒能真正點燃熱情。是安逸讓我失去了驅動力嗎?
在這段近乎靜止的時光中,我唯一能做的事,是讓冥想中的畫面成真。當冥想中的預言逐一實現,也讓先生開始相信「心想事成」的真實。人總是「看到才相信」,我也如此。即使經歷過幾次「相信就會看到」,仍難免在結果揭曉前陷入不安與懷疑。
要逼自己相信才會看到,是人心最艱難的修煉。
那是一場與理智對抗的過程——要讓頭腦信服內心,要在懷疑與信任之間拉扯。我發現,當我越不在意結果,不再強迫自己相信,而以輕鬆的態度看待,「結果」反而開始順流而至。宇宙的安排似乎比我們的焦慮更精準。
所以,真正的轉變,不是「轉念」或「說服自己」,而是「轉換心情」。當心情柔軟了,信念也就隨之轉動。原來,我們只需放鬆,就能心想事成。
✦ 接納自己的情緒起伏
我其實很不喜歡面對他人的情緒,因此這幾年都盡量少結新朋友,只和舊友聯繫,以減少摩擦。但親密關係是無法逃避的,每天與先生相處,情緒磨合反而最深。幸運的是,我的伴侶認為照顧我是天經地義的事,而我也有獨立生活的能力,因此我們能平等溝通。
每個人的個性、學經歷、表達方式都不同。曾經的我常因對方一句話的用詞而憤怒不已:「為什麼要這樣說?」「為什麼讓我難過?」——那些時刻,我被情緒掌控而非理解。
現在的我學會在爆發前,多想一兩次:這件事真的那麼嚴重嗎?它值得我這樣不開心嗎?當情緒被時間稀釋,那股不適就漸漸消融。書上說,另一半是我們的投射——若如此,那我的憤怒,其實也是我對自己的反射。
給情緒一點時間間隙,讓愛有機會重新進來。
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靈魂,正因為多元的想法,這個世界才豐富而不單一。當仍無法平靜時,我提醒自己:溫柔說出情緒,而非壓抑它。願對話成為理解的橋樑,而非戰場。情緒流動的過程,正是靈魂學習的路途。